常有父母说,孩子一遇见困境就哭,譬如玩积木、拧瓶盖什么的,只须是弄不好,就会大发脾气,开始大哭。如此的反应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因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不少平时小事如着装、提鞋、玩积木等,对于孩子都是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大部分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都会哭,这个时候他们的内心感受是:感觉自己没办法做好这件事情,有种无力感。他们在为我们的力不从心气愤、发泄。只须孩子在哭的时候没停止尝试,这就是非常不错的,这比不哭但不愿再做半点尝试而直接舍弃要好。
这个时候,大人要做的是安慰他,告诉他做不好是由于他还是个孩子子,力气不够,手还不够灵巧,等他多多训练就会的。孩子慢慢会了解他办不到不是由于自己不够好,只须多多训练和时间够长的话,他最后能成功。
我过去在这方面失误过。周周1岁8个月的时候,自己穿鞋,一只已经穿好了,另一只穿了很长时间却如何也穿不进来,她小脸憋得通红大哭起来。我走过去说:母亲对你说如何穿。便帮她把鞋穿上了,这一下她哭得更厉害了,不要母亲穿,自己穿。边哭边使劲把鞋蹭了出来。我意识到自己如此处置不对,不应该帮她穿鞋。我真诚地向她道歉,并退到旁边静静地等,看她如何解决。她还是哭,一边哭一边使劲儿穿鞋,穿了好一阵,终于穿上了,她大喊:我穿好了!破涕为笑,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小脸儿却笑得像绽放的小花!笑意里充满得意、自豪和满足。
孩子只有借助我们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地做好某件事,才会获得自信心。假如孩子没需要,其他人自作聪明的帮忙只能让他感觉挫败。不少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都会像我当初中一年级样,在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情的时候,不假思索地上前帮助,或是干脆替孩子做了。不只父母,就连老师也有这方面的失误。
一位网友过去给我留言询问过类似的问题:
今天王雨涵去早教中心上课的时候,幽幽老师拿出七八张大图片。有太阳、金星、天王星、地球、月球等。第一老师说出每张图片的名字,之后叫每一个小朋友指出相应的图片。叫到王雨涵的时候,老师让指出地球,雨涵找了一会儿没找到。老师给予了提示后并等待了一会儿,可雨涵还是没找到。后来,老师直接拿起来告诉雨涵说:这个是地球啊。你来摸摸它。等雨涵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发现她撇着小嘴就要哭出来了,不过硬憋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抱起了孩子安慰了一小会儿。过了一会儿,她又像以前一样和老师一块走红线、一块打游戏了。也有其他孩子没找到相应的图片,不过那些孩子没感觉如何,一样笑哈哈的。为何我的孩子会有这种反应呢?难道是她的自尊心太强,或是由于我在日常无形地给她什么影响了?
这个事例其实和周周穿鞋的事例一样,尽管老师给她时间了,但还是不够,由于孩子在乎的是探寻的过程,她需要经过我们的努力探寻找到目的,而非老师直接告诉她。老师这么做,在她看来就是对她的否定,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所以她才会哭泣。
这位父母问得好,为什么别的孩子碰到同样的情形没感觉如何,一样笑哈哈的呢?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遇见困境时,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想通过我们的力量去考虑、探索、克服,就算这个过程历尽千辛万苦。所以孩子碰到成人在提供非必须的帮助时,他们会反抗会哭泣,雨涵和周周就是如此。但假如成人长期给予孩子非必须的帮助,孩子就会依靠于成人的帮忙,不去尝试、不去探索,更不去自己考虑了,遇见困境直接找大人求助,自己不会解决。这种情形才是让人担心的。
有一位旅居德国的中国母亲过去问我:孩子一直不想去尝试新事物,不知是何缘由?譬如骑单车,骑两下不会骑,他就不骑了;拧水龙头,拧一下拧不开,他就不拧了。我问她:是否你提供的帮忙和指导太多了?她说以前是如此的,譬如孩子玩沙,她会帮助他想出各种玩法,其实最初孩子玩沙的时候还有不少我们的玩法,但到后来,假如母亲不说,孩子就不了解该如何玩了。这个孩子就是因为母亲的帮忙过多,已经依靠于母亲的帮忙,不去尝试了。
有的成人意识到了非必要帮助的弊病,但有时克制不住帮助孩子的冲动,特别是看到孩子做某些事情完成得非常糟糕或是让大家胆战心惊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对孩子施以援手。譬如当孩子笨拙地提起裤子,裤子没整理好的时候,母亲会不由自主地想帮孩子把裤子整理好;又譬如孩子颤颤巍巍跨小水沟好像又跨不过去的时候,父母忍不住一把把孩子提起来,帮他跨过去。如此其实破坏了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完整性,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办不到,要在大人的帮忙下才会成功。